楼继伟: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楼继伟
日期:2023-07-11 22:00:24 / 人气:348
中国经济正逐步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与全球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任何力量都很难让中国与全球经济脱钩。结合财政政策,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谈几点看法。改革开放开启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1992年,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4年,通过税制、分税制、市场准入、金融改革、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等配套改革的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市场开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取消了价格的行政管制。改革开放不断推进。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家。可以说,改革开放是中国高速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中国快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人口红利。大量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进入80年代就业期,那时抚养比低,劳动力充裕。在生产函数中,劳动要素收入低,资本要素收入高,延缓了资本回报递减效应,提高了投资占GDP的比重,促进了经济增长。同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具有巨大的竞争优势,也带动了经济增长。另一个特殊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各地竞相保持高增长的格局。这有利也有弊。确实促进了一段时间的经济高速增长,但也出现了一些地方超财力、违规举债搞基本建设的现象。199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主要是增加财政赤字,集中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当时基建处于非常薄弱的状态,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为一些基建项目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更重要的是,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支撑了经济增长。在进入新时代并逐步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之前,过于注重增长速度而不注重增长质量的负面效应开始显现。与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相关的产品存在产能过剩,如钢铁、水泥和化工。2008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一些地方开始大量举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政府债务快速上升,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大量金融资产进入地方隐性债务和房地产领域,金融现实虚无缥缈,蕴含系统性风险。生态环境恶化,水污染和空气污染严重。2013年,北京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仅为176天。人口老龄化趋势显现,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与此同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2013年7月,党中央提出中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期,即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接下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经济开始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在全国范围内控制空气污染。通过改变供热方式,关停高污染企业,加强水污染治理,生态环境逐步改善。2013年至2022年,重度污染天数减少92%。其中,2022年,北京空气优良天数增加到286天,重度污染天数由58天减少到3天。打赢脱贫攻坚战。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加大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发达地区对口帮扶等方式,实现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项重点工作。党中央提出了“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导向”、“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等针对性要求,引导经济继续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重大判断也是对前一阶段转型的规律性认识。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当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就要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彻底改变过去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规模扩张、忽视质量效益的粗放式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产能过剩、库存积压、杠杆增加、风险加大、效率低下、环境污染、公共服务不足等问题。为了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应采取适当的政策,并需要进行体制改革。第一,保持适当的增长速度。经济增速以前是9%左右,逐渐转向6%到7%。未来五年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应该是5%到6%。随着人口老龄化,再过5年可能会降到4%到5%。短期来看,宏观调控政策非常重要。在不产生通货膨胀的前提下,尽量保持经济增长在潜在增长率。如无特殊情况,今年经济增速将超过5%。考虑到去年基数较低,仍低于潜在增长率,不利于保持充分就业。叠加外部不利因素,总体上需要加大财政货币政策的扩张力度。可以适度降低利率,更重要的是可以及时调整预算,增加财政赤字,主要是增加中央赤字。大部分用于对中小企业的房租、水、电、利息等阶段性补贴。根据企业经营状况,可直接领取财政补贴;一小部分可以转给地方政府,缓解地方财政困难,同时要坚决惩治乱收费乱罚款,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适当增加地方财政赤字,主要不是用于新的建设项目,而是弥补现有项目的资金不足。根据国际流量计算方法,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财政政策的扩张或收缩。要进行科学分析,及时调整预算。疫情造成的疤痕效应严重。企业、居民、地方政府都在修复资产负债表,信心恢复也需要一个过程。只有资产负债表趋于正常,信心恢复,企业才敢于投资。只有就业形势好转,居民对未来收入有信心,才敢消费。相应的,财政收入也会增加。第二,从投资驱动到消费驱动。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中国的经济增长依靠政府投资来撬动民间投资。资本积累到一定阶段后,效果会逐渐减弱。目前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在54%左右,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未来这个比重应该在60%以上。中国是世界第二大消费市场,是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对全球投资具有持续吸引力。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消费市场仍有广阔的增长空间。目前大部分农民工都在城镇工作,在城镇暂住。让2.9亿左右的农民工真正在城镇落户,这将大大增加消费,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有助于提高收入分配的公平性。第三,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是全方位的,更集中在供给侧。要不断提高劳动效率、资本效率、土地效率、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通过结构性改革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目前,城乡二元结构是影响配置效率的最大因素。劳动力和土地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无法在城乡之间顺畅流动。只有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村产业才能有竞争力,才能产生足够的市场需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应该是进一步改革的重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因此,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同时,改革会涉及重大的法律修改和相关的利益调整,需要一步步摸索。这些年来,确实进行了很多改革探索,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在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要破除阻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双向流动的体制障碍,推动更多发展要素和各类服务向农村倾斜,在县域范围内率先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第四,解决影响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首先,要区分财政政策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如果经过科学分析,短期财政政策需要扩张,就要及时增加财政赤字,使经济尽快恢复正常状态。这将花费最少,也不会影响财政的可持续性。如果认为某些政策存在制度缺陷,就应该通过结构性改革来弥补,以免造成长期的财政压力,损害财政的可持续性。比如我们社会保险制度的制度设计不够完善,影响了社会保险基金运营的平衡。本世纪初,北欧国家存在不可持续的社会养老体系。后来及时修订了制度,每年进行全国精算,并向社会公布结果,赢得全社会的共识。在此基础上,调整了退休年龄、缴费标准和缴费替代率。这个经验值得借鉴。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包括保持财政的长期可持续性,这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经济日报作者是中国财政学会会长、财政部原部长)[责任编辑:田伯群]


作者:博猫娱乐注册登录平台
新闻资讯 News
- 从1000万到2000万只用了17个月,...07-11
- 公募基金,一些负责人,宣布降低...07-11
- 哈巴雪山隧道贯通九年遇到过哪些...07-11
- 经济新方位·助力中小微:税优政...07-11